《拯救手機腦》讀書心得:手機越進步,大腦越倒退
手機沒有讓人類升級成2.0版,反而降級成爲0.5版!
手機沒有讓人類升級成2.0版,反而降級成爲0.5版!
這是我在讀這本《拯救手機腦》時覺得最酷的一句話。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之前我說過,在讀了《失控的焦慮世代》以後,我決定要減少使用社群媒體, 除此之外,也要減滑手機的時間,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滑手機的時間。
為此,我又買了兩本同樣在探討手機帶來的影響的書,一本是《誰偷走你的專注力》,另一本就是《拯救手機腦》。
這本書講了哪些重要的概念?
以下分享我在閱讀本書時覺得很棒的概念:
1.即使你不開螢幕,手機本身就會造成分心
腦部是脆弱的,哪怕智慧手機的存在只有那麼一點點,認知能力的容量都會縮減。
書中提到超多手機會造成分心的實驗,以下整理:
- 多工處理事情的能知能力 < 一次處理一件事情
- 閱讀有超連結的文章,認知能力 < 閱讀沒有超連結的文章
- 用筆電、數位方式做筆記,記憶力 < 用紙筆做筆記
- 桌上放手機(即使不是自己的),認知能力 < 桌上放筆記本
為什麼手機會對我們的認知能力、記憶力和專注力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作者的主要論點是因為手機是個強大的多巴胺釋放器,一天會對你的腦袋產生上百次的刺激,所以當你要大腦忽略手機的存在時,反而需要額外耗費腦力。
這就很像把美食擺在你眼前,卻要你不能吃一樣,需要很大的意志力。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手機移到另外一個房間,讓你沒有辦馬上拿到。
這點我個人是非常有感的,當我在看門診的時候,只要手機通知一跳出來,我的專注力就會大幅度地下降,其實這是會影響到看診品質的,之後我會試著在看診的時候,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裡,移除手機的干擾。
2.手機被設計成讓你上癮的
人類大腦就是喜歡新奇、不確定結果的事情,而我們大腦的弱點,被這些科技公司利用的淋漓盡致。
書中揭露了一個動物實驗,設計一個按下按鈕就會流出果汁的機關給籠子裡的大猩猩,結果發現,按下按鈕發出聲音的那一刻,大猩猩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會比真的喝到果汁時還多。
然後更變態的是,科學家們發現把按鈕設計成每次按下不一定會有果汁,可能有、可能沒有,這樣的設計更能刺激大猩猩的多巴胺分泌。
而同樣的設計就被科技公司移植到了社群媒體的動態牆上,你只要往下滑,就會跳出下一則貼文,可能是你感興趣的,也可能是你不感興趣的,而這份演算法故意設計出來的不確定性,就會讓你更容易成癮,無止盡的往下滑下去。
而手機造成的成癮性,科技巨頭其實都知道,賈伯斯和比爾蓋茲,其實都嚴格控管家中的小孩使用手機和平板。
那祖克柏呢?你可以google看看,看完就會覺得很諷刺,這位爸爸在打造的產品,是他完全不會想讓自己小孩使用的東西,但卻毒害其他人的小孩,然後從他們身上榨取注意力,轉賣給廣告商換取金錢。
也難怪在《深度數位大掃除》當中,Cal Newport會稱這些科技巨頭爲「穿著T-shirt的菸農」。
3.手機讓孩子變笨了
再來書中引用許多實驗數據來指出,擁有手機的孩子專注力會大幅下降。特別是在課堂中,「拿走手機=提升成績」。然後作者也大幅吐槽了平板育兒法,那只會降低孩童延遲享樂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提升學習效果。
這讓我想到,今年春節的時候和國中同學聚餐,有一位同學現在是在高中當數學老師,我就直接問他目前學校對手機的態度如何。
他說:「上課當然不能用手機,老師會把手機收到保管盒裡面,可是有的學生會有兩支手機,一支給老師保管,一支自己繼續滑,老師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以發現,學校老師也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不可能真的確保孩子在課堂上不用手機。
比較有趣的是,其實一些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家長,更傾向讓自己的小孩滑手機、滑平板,手機和平板並沒有翻轉階級,反而固化了階級。
4.越用越自卑的社群媒體
人是社群性動物,你在群體中的地位,關乎你的幸福感。你在群體中的地位越高,就會感覺越幸福,反之則越不幸福。
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書中提到,以猴群來說,猴王的血清素是一般猴子的四倍,而血清素濃度和幸福感有很大的相關性。
這點我很有感,從小到大去過高雄柴山好多次,猴王一走出來,就算你不是猴子,你也看得出來,從它走路的姿態、臉部神情、屁屁的紅潤程度,旁邊小猴子的表現,都看得出它是猴王。
在沒有社群媒體的時代,你要感到幸福是很簡單的,一個班上只有幾十個人,你只要某一個專長贏過班上的人,可能是成績好、運動強、講話幽默、長得帥、長得漂亮、家裡比較有錢,你就會可以過得很開心。
可是有了社群媒體以後,你就痛苦了,你一連上網,你就是要跟全世界的人去比較。
-你在班上講話幽默,可是網路上一堆脫口秀演員,講的比你好笑百倍、千倍
-你在班上最帥最美.可是跟網美網帥比起來,你連根蔥都算不上
這樣想想,過去的設計真的很人性化,小學6年、國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到一個新的群體,然後這個群體也不會太多人,你只要在這段時間,在這個群體找到自己的特別之處就可以活得很開心了。
但有了社群媒體,你每天都要跟全世界的人比,那真的很地獄、很痛苦。
本書可以加強之處:實作
雖然本書的書名叫做拯救手機腦,但是書中花了最多篇幅的,都是在講手機對人類造成的危害,至於要如何減少使用手機,則是輕描淡寫。
書中給出的建議大概只有:
2.和朋友吃飯時不要滑手機
3.睡覺時不要把手機帶到臥室
對比作者在說明手機的危害時,這些建議顯得蒼白無力。
像另外幾本在討論類似議題的書,像《失控的焦慮世代》《越平靜越有生產力》等等都給出很實用、可執行的建議或是練習。
如果對於想要實際在生活中戒斷手機使用的人,真的可以去讀這幾本書
總結:大腦很脆弱,所以不要接觸手機
了解了那麼多手機造成的危害,我個人對手機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轉變。
過去我會覺得手機一定要最新最快,然後有什麼新的APP一定要載下來試試看。但現在我會轉成觀望態度,先看看別人用完的狀況怎麼樣,再去試試看,因為太多手機上的設計都是為了讓你成癮了。
這就很像有人拿毒品給你,問你說要不要試試看,然後你覺得自己的「定性很夠、不會成癮」,就試試看,從此就深陷泥淖。
我現在的哲學是反過來,就是知道自己「很容意成癮」、知道自己「定性不夠」,了解這是自己的弱點,所以在一開始就選擇避掉。
這本《拯救手機腦》 ,其實也是一本告訴你大腦的弱點在哪裡的書,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弱點,就越能採取策略,避免弱點被科技巨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