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真實深刻的交流

少一點筆戰

最近這個部落格收到讀者的email,來信討論卡片盒筆記法的使用,互相交流交流。

我感到非常驚喜,因為這樣的交流真的很難得,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氾濫的年代,收到一封認真討論的email真的很感動。

問題描述的越清楚,越有機會引起共鳴


其實我發現,能夠把問題描述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之前在經營吉他YT的時候,我最常遇到的就是那種一句話的問題,例如說:

可以教XXX這首歌嗎?

彈不快怎麼辦?

怎麼學fingerstlye?

每個都像是一個大哉問,你不知道提問者的背景,你不知道他懂什麼、不懂什麼,也不知道他到底願意花多少心力去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很難去回答。

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你認真的回答了一大長串,對方也沒有什麼回饋和反應。


而這次收到的Email就把問題描述的清楚,直接講說他是在哪個情境下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然後在哪個環節卡住,想問問看我的經驗。

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就很棒,因為確實這種個人經驗是很難直接Google或問AI就能得到答案的,你要問真人才能得到答案,但要得到答案,你就必須把問題描述清楚。

這是我收到Email的當下,很快就有想法,知道要怎麼回答我自己的經驗,大概花了半天時間就回信了。


少一點筆戰,多一點交流


之前在聽大人學podcast的時候,有一集聊到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給予(Give)這本書,裡面的研究提到說,願意給予的人,在人生上的表現是兩極的,可能把自己過得很慘,也可能把自己過得很好,其中的關鍵就是,只在別人真的有需求的時候去做給予的動作。

例如熱愛教學的大學教授,他不是24小時,全年無休都讓學生問問題,而是把他們集中起來,在office hour提供問問題和解答,等於說他雖然是給予,但是是模組化、有效率的給予。

這讓我想到,有些人會喜歡在網路上筆戰,這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對於對方來說,這些都是不請自來的建議,你會很費力,然後對方其實也聽不進去。

真正有意義的交流,是對方願意尋求你的意見,然後你認真的回饋。

其實我這幾年也是慢慢採取這樣的策略,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意見不同的人,其實也不太想花力氣去爭辯,因為知道那一點意義都沒有。再來是一些問題問得很爛的、一看就是自己也沒做功課的伸手牌,我也懶得去回答,因為我知道那只會讓我自己很累,但對對方也沒有太大幫助。


但如果就是有很多想要講,那怎麼辦呢?

還是弄一個自己的部落格,在上面好好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