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複雜性(self-complexity)
擁有多種自我認同並不是壞事
這也是在《自律上癮》中讀到的概念,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到,但覺得非常有趣。
你有幾種自我認同?這些認同有多重疊?
自我複雜性(Self-complexity)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Linville所提出的,發表文獻題名為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提到人會有多種的自我概念數量,而當這些自我概念的交集越少時,複雜性就越高。
舉例來說,一位物理治療師下班經營他的物理治療YouTube頻道,雖然一個是物理治療師、一個是YouTuber,但都和物理治療相關,其複雜性就比較低。
但如果說一位營養師,下班經營他的鋼琴YouTube頻道,那這個複雜性就比較高,因爲兩個幾乎沒有交集,超級不相關。
高自我複雜度的人情緒較穩定
這個理論有趣的地方是,他提到自我複雜度越高的人,對相同的衝擊,情緒反應會比低自我複雜度的人來得小。
這點我很深有同感,在我當住院醫師又認真經營吉他YT頻道的時候,切換身份時我就會有一種放鬆的感覺。
我可能在醫院臨床上遇到很困難挫折的case,但是當我拿起吉他的時候,我就會從那個情緒抽離。反過來也是,當我在經營頻道遇到瓶頸的時候,到醫院上班反而是一種解脱,因爲上班是一種馬上付出就馬上有收穫的環境,和經營頻道需要等待時機的感覺完全不同。
增加自我複雜度
在《自律上癮》當中,作者提到可以用斜槓和最佳替代方案的方式來增加自我複雜度。
這點我是很認同的,斜槓的目標其實不只是多一份收入,而是讓自己有一個轉換的空間,有plan B,然後又能夠增加不同的經歷和思考模式。
而且我深知低自我複雜度真的會讓自己的壓力很大,仔細觀察上一輩就是,可能是當全職家庭主婦的媽媽,或是把心力都投注在工作上的爸爸,當主要重心出現困難不順的時候,很容易就來個情緒大爆走。
但如果有高自我複雜度,就仍夠做到自我療癒,透過身份轉換把情緒給代謝掉。
現在我很開心自己有多種的自我認同:家醫科醫師、吉他youtuber、部落格經營者、父親、喜愛烹調的人,每種身分都給我不同的養分,讓我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