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拖延的妙招:任務最小化
把任務設計成不容易拖延
拖延是一件蠻嚴重的事情,因爲除了任務本身被延後,更煩人的是拖延常常會伴隨罪惡感,而這份罪惡感,反而會讓你更不想去碰真正該做的事情。
- 本來今天要讀期末考的,結果從早上就開始滑手機滑到快下午,晚上吃飽飯才來讀,罪惡感滿滿
- 下個月初要報告了,拖到最後一個星期才來準備報告,罪惡感滿滿
- 本來預計月底要大掃除的,結果太累不想弄,罪惡感滿滿
你有發現嗎?這些情境總結下來,大概都依循著固定的脈絡:
- 一個很大,沒有辦法立刻解決的任務
- 拖延
- 因為拖延,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得花更少時間去解決)
- 繼續選擇拖延,惡性循環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決這種拖延的惡行循環呢?難道真的要火燒屁股了才會逼著自己去完成任務嗎?
把巨大任務分解成當下可執行的前置任務
我在讀Eosr站長的《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中,學到一個技巧可以克服拖延,那就是遇到無法下手的巨大任務時,先做可以執行的前置任務,來確保任務可以持續推進有進度。
就以前面的那三個狀況為例:
- 讀期末考,內容非常多非常困難,根本不想開始
-> 改成先設定要讀的範圍、還有今日的作息規劃、然後稍微瀏覽 - 下個月要報告
->先想好報告大綱 - 大掃除
->先把打掃用具準備起來
你可以發現,後者消耗的腦力和體力相對少非常多,比較輕鬆,你現在就可以做到,而且做完以後,也是有助於整個大任務的推進
而這樣做也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克服心裡的靜摩擦力
克服心理靜摩擦力
我第一次知到心理靜摩擦力是在Paul Graham的《How To do Great Work》這篇文章中發現的,裡頭提到「開始做」一件事情,會比「持續做」一件事情更困難
這就很像物理學裡頭的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當你要推動一個物體時,你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等到物體真的開始動作以後,你反而只要比較輕鬆的力就能維持了。
做事情也是一樣,準備開始讀期末考,會比真的在讀期末考還困難,而透過這種「前置任務」的方法,就可以大幅降低這種心理上的摩擦力。
習慣問自己:我當下可以做什麼來推進任務進度?
自從學到這個招式以後,當我遇到困難任務的時候,我就會習慣性的問自己:「我目前當下可以做什麼?」,哪怕只是打開筆記本,簡單紀錄一些想法,這些都有助於任務的進度推進,就算一次只推一點進度,日積月累下來也會很可觀,而且整個龐大任務會被你拆解的越來越輕鬆。
而另外的好處,就是能夠給你自己正回饋,因為你一直在完成事情,一直在前進,就不會像過去那樣一直處在拖延的罪惡感當中。
總結:拖延是人性,要透過設計來繞過人性
在Esor的《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中有提到,拖延其實是人性,你很難違背人性,因為人不是機器,不可能接到任務就像機器一樣直接去執行。
但我們可以透過設計來繞過人性,我知道我就是會拖延,我不是要逼自己不拖延,而是在一開始就認知到這件事,然後把任務拆解成我不會走到拖延的狀態。
這也很像敘事治療中「外化」的概念,不是人本身有問題,是問題本身有問題,所以我要做的是去解決「這個任務會造成拖延」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個性會拖延」的自己
如果你也被拖延所苦,試試看這個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