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是一片沃土
你不維護就會長出雜草
最近開始讀稻盛和夫的著作,主要是因爲之前看到謝銘元分享的一個段子:
錢的背後是事,把事做到極致錢自然來
事的背後是人,把人做好了事自然成
人的背後是命,把生命的維度修好自有好命
生活的背後是道,有一個助人的心就是正道
只有內心強烈渴望去做一件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命由己造,福由心生。
如果你明白了這些人生道理,就會有新的高度和認知。
我很久之前就聽過稻盛和夫這個名字,但只知道是日本知名企業家,好像和日航有關。
因為看到這則貼文,我就去買了兩本稻盛和夫的書來讀,讀一讀就發現內容剛好是我目前最缺乏的部分。
心靈需要一個方向
我自己最近的狀態,就是什麼事都好像做的起來,但好像又很容易後繼無力。
像是之前弄吉他頻道,到後來重心轉回臨床,其實只要投入心力去耕耘,真的都可以看到一點成績,但後續就會覺得說:「然後哩?」
我會覺得自己很像一艘帆船,只能順著風開一小段距離,然後當風力消失以後,就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動力繼續往前。
有一種感覺是,很多學習到的知識、理論、做事方法等等,都只是表象,不是事物的核心。
這些就很像汽車的輪胎、方向盤、轉軸等等,但都不是動力核心。
後來讀到稻盛和夫書本裡提到的「利他之心」,我才驚覺「心」才是真正的動力核心。
因為知識、道理、方法論這些東西,其實都算是工具,熟練這些工具本身並沒有意義,你打算拿這些工具做什麼,才是真正的意義。
而這個意圖背後的關鍵,就是「心」。
心要有一個方向,後續的事情才能推動的起來,心沒有方向,就像汽車沒有引擎,動也動不起來。
心靈需要花時間維護
稻盛和夫的書中,有一個段落是引用英國哲學家的話,他說心靈就像是土壤,若是不去灌溉種植,就會長出雜草。
這個對我來說真的是當頭棒喝,因為我在看一些心靈的書籍時,通常都是一陣一陣的,有看的時候,會覺得生活很美好順遂,然後就疏於閱讀,然後內心就會開始慢慢煩亂起來,生活又變得不順,然後又需要再回去看這些心靈的書籍。
這完全體現了心靈就跟土壤一樣的概念,你是要花時間去照顧、去澆水施肥修剪的,擺著不管,就是會慢慢爛掉。
其實就實際操作層面也確實是這樣,當你閱讀一些心靈或高能量書籍,你的腦袋會去想這些正向的事情,就不會去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念頭。
但如果你不排時間來讀這些,你就會一直滑社群軟體,然後內心就會開始被功利主義、自私高傲狂妄謾罵等負面思想和情緒給污染,開始歪掉。
所以我現在把閱讀心靈書籍排入日常的routine,就像你每天都會吃飯洗澡睡覺一樣。
我需要主動去把好的念頭的種子放到心靈的沃土裡面,讓它逐漸成長發芽。
嶄新的世界
當我試著用「利他之心」的角度去做事情時,我覺得生活變的更美好了。
其實就以一般很日常的看診來說,當我抱著「利他之心」去看診時,我會覺得我比較沒有那麼容易感到疲憊,我講話的語調會更有力量,病人的反饋也比較好(我聽到謝謝的頻率上升了)
對我來說這是很神奇的體驗,只是花一點時間,換個意圖,就可以大幅提升意義感和工作生活的品質,真的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如果你也覺得工作生活有點找不到方向,我也推薦你可以讀讀稻盛和夫,會有全新的體悟!
以下分享我目前買的兩本稻盛和夫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