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一次到位並不是最佳策略

不知道為什麼,傳統華人社會很喜歡追求一次到位

  • 找工作要一次到位,第一份工作就要錢多事少離家近,然後住到退休。
  • 買房子要一次到位,直接買到最好,然後裝潢要做好做滿
  • 政治也要一次到位,期待一個強人出現來領導大家,從此就不用再煩惱政治議題

一次到位是在追求「堅固」,而非「反脆弱」


隨機大師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他的著作《反脆弱》中提到:

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玻璃碗是脆落的,一摔就碎,但相對於玻璃碗的不是鐵碗,而是橡膠碗,因為鐵碗在你遇到足夠大外力的時候,他還是變形壞掉。

但是橡膠碗不會,它在遇到極大外力的時候雖然會變形,但是很快就會恢復原狀。

當你在追求「一次到位」的時候,其實就在追求一種「堅固」,希望這個決定做下去就不用再更改再煩惱,但反而這樣的決定毫無反脆弱的能力,遇到變動的時候,完全無招架之力。


把空屋住成樣品屋 VS 把樣品屋住成倉庫


在居住環境上,我覺得最經典的就是北歐人VS華人,在我讀《從零開始打造北歐風格的家》的時候,深刻感受到北歐人在居住思維和華人有非常大的差異。

北歐人是能接受,而且很提倡空屋狀態下就入住的,因為他們要實際住進去,才會知道家具要怎麼擺,知道房間裡每個位置的光線角度,自己實際生活的樣貌,然後再去逐步調整。

這樣做雖然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但是隨著居住者逐步去調整,整間屋子就會越來越美麗,然後真的就像書中的照片一樣,隨便一戶人家,家裡都美得像樣品屋一樣,而且不是像樣品屋那樣沒有生活的痕跡,他們即使有生活的痕跡,依舊相當美麗。

他們不需要特別整理擺拍,家中平常就是長得那麼漂亮。


相反的,華人在住宅上的思維就是入住前就要把裝潢做好做滿,甚至連要什麼家電用品都要全部規劃好,一次就要到位,住進去就要像是住進五星級飯店一樣。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如何?剛入住的時候很開心,但後面隨著實際生活、甚至是家庭成員的變動,很多「一開始想得很美好」的決定,發現根本是錯的。

自己聽過後悔最多的就是電視買太大台了,因為直覺上電視越大台越好,但實際住進去以後,才會發現沙發和電視牆的距離才是電視到底該買多大台的關鍵。

更別說一堆因為生活習慣所堆積的雜物,最好再好的裝潢,都抵擋不住雜物的混亂攻擊。

圖片摘自591房屋網

上圖是我在591房屋網上看到某個有高檔裝潢的房屋的照片,這是要拿來賣的喔!可以看到裝潢很高檔,大理石電視牆面和地磚,但是堆滿了混亂的雜物,完全無美感可言。

再來下面,我從瑞典的房屋買賣網Hemnet上面抓的,這也是要賣的中古房子喔,可是你看看瑞典人對房子美感的掌握程度:

你可以發現其實沒有什麼裝潢,就是軟裝家具擺一擺,就可以把美感呈現出來。

兩種思維上的不同,造就結果上相當巨大的差異!


不舒服的練習


我自己覺得,反脆弱是需要練習的,因為你無法一次到位,也意味著你要忍受一段時間的不舒服、不確定,然後要持續去思考。

但其實也就是這種持續不舒服的狀態,才會逼著自己去往前,有種古人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概念。

雖然不舒服,但結果會是好的,而且遠比選擇一次到位要來得好。

所以別再追求一次到位了,擁抱反脆弱、擁抱逐步推進吧!

這樣的思維能讓你走的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