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位Fingerstyle吉他演奏家真的很有挑戰性
週日到了高雄的吉他寶貝聽劉桓吟的《在你到來之後》 巡迴演奏會
聽完後真的很多感想~
時間
演奏會中聽桓吟分享,發行《向陽》 是4年前,出版《隙光》樂譜書是2年前,我這才驚覺時間過得好快,原來第一次找桓吟拍片已經是4年前了,但對我來說就好像前幾個月剛發生的事一樣,真是太神奇了!
藝術與商業的糾結
聽桓吟分享最有感的就是心中小惡魔和小天使的糾結,作品可簡單錄錄片放網路就好,但也可以精緻編曲、發行、然後巡演,就以CP值和效率來說,前者當然是最佳解,但就以意義來說,後者絕對更好。
在短影音、快時尚當道的時代,我真的很欣賞這種注重細節的做法,把每一個環節都顧到,最後帶給聽眾的是深刻的印象,而非淺薄模糊的概念。
能花90分鐘靜下心來聽一場吉他演奏會,真的是相當奢侈但非常美好的體驗。
Indie精神
桓吟談到樂譜書和木的工作室時,分享很多獨立製作,全部一手包辦自己來的精神,講一講就讓我想到之前拍YT時也是腳本、拍攝、剪輯、後製、文案通通都要自己來,雖然很累,但弄完後真的很有成就感。
過去我也很崇尚這樣的Indie精神,但今年讀了《把時間買回來》以後,我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我會覺得一些做起來痛苦、沒興趣、消耗能量的事情可以嘗試外包出去,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在有價值又有能量的事物上。
用「為什麼?」來延續火苗
這一兩年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也逐漸認知到自己是不太可能回到過去每週一部影片的高強度節奏,一開始我是有點失落的,覺得好像把一部分的自己給切割出去了。
但最近在讀了《先問,為什麼?》以後,我又有截然不同的想法,過去我習慣用「What」也就做什麼來定義自己,我就是要一直週更拍片、經營網站粉專電子報,這樣才符合吉他YTer的形象。
但現在我會退一步思考,去想到底做些事情,背後的Why是什麼?背後的理念和價值是什麼?這些背後的Why才是重要、不會改變的,反而What,也就是實際做的事情其實可以一直改變。
而聽完桓吟的演奏會以後,我覺得我又更接近答案了!
P.S 關於桓吟最後一首彈的還沒取名的新歌,我太太聽完的想法是「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