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管理
80分就好
上星期門診來了一位病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公,家屬帶來希望可以有居家醫療的照護,特別的是這位阿公的太太之前也是我們醫療團隊去做居家醫療的照護。
我對這個很有印象的原因,是因為之前照顧阿嬤的時候,院方高層還打電話來說要多多照顧,因為是有一點背景的人的家屬。
當初我在門診解說的時候,就自己講的有點信心滿滿,像是:
但是後來我就有點後悔了,家屬雖然不會到難搞,但是為了維持當初我在門診聲稱的那種照護品質,團隊真的花了不少的心力。我還記得我有一次假日在上廁所的時候接到護理師打來的電話,然後就這樣在馬桶上講了好久的電話…
給人80分的期待就好
現在回想起來,我當初給家屬的期望就是有點太高了,或許我們團隊真的可以給出95分的高品質,但那不會是常態,不可能每個人、每次訪視都做到95分,這樣團隊一定會burnout的。
所以這次遇到阿公時,我就學乖了,我是有把握做到90分以上,但我在最一開始,就只給家屬我可以做到80分的感覺,我開始刻意的去做期望管理。
我也忘記是在大人學的哪堂課有學到說,做到穩定80分的輸出,會比有時100分,有時只有60分的輸出要來的重要。
高手都很會做期望管理
其實仔細回顧一下就會發現,高手都很會做期望管理。
像我自己上過很多有的沒的線上課程和實體課程,我發現真的能夠長銷的好課,都不會在銷售階段就把自己吹的天花亂墜,反而會清楚的說明該堂課的限制,誰不適合上、誰不用上、什麼問題上了課也不會解決等等,都寫得很清楚。
反而是一些鳥課,很愛在銷售階段就把自己吹到天上,誇大課程的效果、給予不切實際的期望等等。所以後來我在看到這種銷售模式時,心中就會自動跑出警鈴,然後選擇不買。
然後像我自己有在看減重門診,開始跟一些比較資深厲害的醫師交流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他們都講的很保守,會在一開始就說明藥物的限制、減重極限,設定比較合理且保守的減重速度等等,並且強調減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就發現,哦,所以真的程度到一個境界以後,講話會保守許多。
或許是真的謙虛,或許是一種期望管理的方式,但這樣的模式真的帶他們走到這樣的境地。
留給自己餘裕
我會覺得,做好期望管理,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留一些餘裕。
人每天的狀態和能量本來就有高有低。昨天吃飽睡足,今天當然表現就很好。但如果前一天和家人吵架又熬夜,隔天怎麼可能有好表現呢?
所以把對方的期望設定在一個自己輕鬆不費力就能做到的分數,做起事來就不會那麼膽戰心驚,而且遇到自己狀態好的時候,更可以做出高標準的表現,而且因為一開始就把餘裕保留下來了,心態上也會更加輕鬆。
為自己多保留一些空間和彈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