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短線思維
短線思維是財富的敵人
今天聽買房阿元的podcast談到房市大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短線思維的人跑進來當房仲,想要賺一波快錢,然後當市場不好的時候,這些人很快的就會被洗出去。
有趣的是,阿元在這集podcast聊了超多關於短線思維的特徵,以及他討厭這些人的原因。
短線思維的特徵
1.喜歡開口閉口就問「現在什麼能賺錢?」
習慣短線思考的人,在朋友聚會和聊天的時候最喜歡問說:「現在什麼最夯?什麼最能賺錢?」
其實你仔細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就會知道這很短線思考。
就以你自己的本業來說好了,你花了多少年的學習,才讓你自己在市場上有這樣的價值?就一般大學加上研究所,少說也要6年,才能在市場上拿到一個還可以的薪水。
那你要怎麼期望你在和朋友短短幾小時的一場聚會中,就能到讓你賺大錢的財富密碼?
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阿元就說了他現在會自動遠離這些人,現在他的朋友都是長期主義者,大家聚會聊天就是在聊自己工作本業上的事情,不會聊這些投機的事情。
老實說這個真的有幫助到我,因為我注意到過去聚會中,真的有朋友會聊這些東西,例如聊說:「誒!聽說哪邊會漲,要不要買?」、「當初如果有到某某公司的股票就賺翻了」
現在我真的要很小心這類的談話,因為這些東西通常不會帶來財富,相反的,還會讓你翻車。
還有什麼投資群組其實也是,基本上就是韭菜群,就是一群短線思考的人聚在一起被割韭菜,絕對要遠離。
2.問模糊短淺的問題
第二個常見的特徵就是問問題問的很隨便。
阿元說他的頻道留言和私訊,常常會有人問說:「XXX能不能買?」
阿元就吐槽說,表面上是在問能不能買,其實是在問說「買了會不會賺?」,他就一概不回答,一問這個是自己要做的功課。
想想也覺得很好笑,短線思維的人,對於事物的理解往往是模糊、單一的,在他們心中,就只有「會不會賺?」而已,完全沒有去思考到更多的細節。
就以房地產來說,你還要去思考到附近的產業發展、政策動向、店家、人流、建案供給、人口變化等等,是非常複雜的系統,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功課,而且不只是網路上做功課,還要實地考察。
而且即使你做了那麼多的功課,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百分百有把握的答案,但短線思維的人,卻希望靠一個爛問題就得到答案,這不是很好笑嗎?
3.滿腦子想賺快錢,不願腳踏實地
阿元在podcast中提到的故事,那位退出房仲業的仁兄跑去當詐騙集團的車手,然後被抓到後才想回家接小吃店的生意。
這個故事真的完全體現這類的思維模型,小吃店雖然可以賺錢,但是太累太辛苦了,寧願去幹壞事賺錢賺比較快。
這種心態,不管做什麼正經的行業都不太會成功。
然後因為一直想賺快錢,就一直換去熱門的、夯的生意,最後滾石不生苔,什麼都沒有積累到,在各個領域都是新手狀態,都只能夠跟風,沒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最後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
要孩子去讀熱門科系,不也是短線思維嗎?
講完了短線思維,再來想講的是家長很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小孩去讀熱門當紅科系,看到什麼產業、什麼科系很夯,就叫小孩去讀。
我之前有寫過不要隨便決定小孩的未來,其實想想,要小孩讀熱門科系,就是一個最輕鬆、但不一定正確的答案。
因為你不用花時間去研究產業、不用花時間去了解小孩的個性特質,反正就塞一個現在最好的版本答案給他。
在未來產業變化越來越快的世代,這種答案的保鮮期一定會越來越短,爸媽那代一個職業可以做一輩子,我們這代可能剩下半輩子,到下一代,我看一個職業能撐個十年就很厲害了。
大報酬都是給趨勢早期就進去蹲的人
再來我想說的是,真正能獲得大報酬的人,都不是在正夯的時候衝進去的人,相反的,都是在默默無聞就進去耕耘的人。
我先講YouTube,就以檯面上很紅的阿滴、Joeman來說好了,你覺得他們是在YT很夯的時候就衝進去做的嗎? 不是,他們在很早期,大家還不知道YTber要怎麼經營的時候就跑進去了。我自己雖然沒有衝的那麼快,但也還算是有吃到一些YT發展的紅利。
再來就房地產,真正最大段的報酬,是重劃區從草堆到發展出態勢的區段,而不是已經發展成熟,人人都想進去的階段。
最後我就舉台積電,你自己去看現在的董事長CC Wei是什麼時候進台積電的,1998年,然後你要不要去看看那個時候的股價,才60元,同期華碩的股價最高標到890,那個時候PC才是最夯的產業,晶圓代工根本就還趴在地上。
那你想,那個時候沒什麼思考的家長,會叫小孩進什麼產業? 一定是很夯的PC產業,怎麼可能是晶圓代工?
真正的財富在自己身上
其實這樣一圈思考下來,就會發現真正的財富其實在自己身上。
你不該一直往外看,一直往外找賺錢的機會,反而應該看向自己,去了解自己的特質和長處是什麼,適合什麼、在什麼領域最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然後在那個領域持續耕耘下去,財富就自然而來。
當然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好好擁抱長線思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