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選擇(決策)的5個準則

決策並不容易,但還是有一些基礎方法


工作生活中很常會遇到A、B選項要做選擇的情境,以下分享我從大人學學到在做選擇時可以參考的一些準則:

  1. 創造中間的選項or框架外的選項
  2. 選自己更願意付出代價的選項
  3. 選擇可以增加選項的選項
  4. 不選會讓你梭哈的選項
  5. 不選為了證明自己的選項

以下說明:


1.捨棄法,先想代價


A和B,你願意為了A犧牲B嗎?或者,你願意為了B犧牲A呢?

如果你都不願意,代表兩個目標你都沒有很認真想要

做選擇的時候,先去想你願意捨棄什麼、願意犧牲什麼

預設死亡,而非預設生存

不要想說做這個選擇不用付出代價,而是在Day1就思考好,我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你要能夠承受下檔風險,最後才能夠達成目標

就以股票來說,年化報酬 7%,Max Drop Down 30%

很多人只看到「年化報酬 7%」,就想到我可以,但你應該反過來想,如果一覺醒來,你的股票淨值少了30%,你能夠接受嗎

有些人是不能接受的,有些人說我給你操作,但不能賠錢,這樣的風險忍受度根本只適合定存。


2.增加選項


難道只有A和B選項嗎? 有沒有中間的作法?格局外的作法?

A和B選項是兩個極端的話,有沒有折衷的做法?

如果A和B是一條線的兩個極端的話,那有沒有線以外的,另外一個維度的做法?

有時候最佳選項,其實不是A也不是B,最佳選項,很常是在框架之外。


3.選可以增加籌碼的選項


籌碼可能是時間、金錢、機會、發展等等綜合考量

這個就是Joe所提到的餘裕的思維,擁有更多選項的選擇權,也是一種餘裕

假設有A選項和B選項,選了A以後,後續就只能做A,但是選了B以後,後續要做B、C、D、E、F都可以,那當然要選擇B

這也是在選擇科系的時候很多人會使用的方法,當你不知道要A科系和B科系時,就選擇有更多未來的科系,你的未來就會變得更靈活

甚至有時候為了這樣的靈活性,錢少一些也是值得的

A→A 獲得200萬

B→C,D,E,F 獲得150萬

少獲得的那50萬,其實就是在購買未來的選擇權


4.永遠不要梭哈、孤注一躑


當你想要梭哈,代表你被逼到絕境了,再錯一步就死了

這個時候要回頭,冷靜,好好的建立餘裕

在Joe的節目中,有多次提到餘裕、選擇、和梭哈這件事

其實很多讀者提問被Joe抓出來電的,都是這種「以為自己還有選擇,但其實根本沒有選擇」的狀況

例如

  • 在職場上被邊緣化,還想說要讀個不相關碩班的BO
  • 貸款買重機的山道猴子
  • 職涯上卡住想說要去考個證照的女生

狀況都很像,就是你本來手上有一副好牌,100點籌碼好了,因爲不會玩,搞到剩下5點籌碼,這時候跑來問說,我該不該把所有籌碼都下在一個贏了有100倍報酬,但勝率只有1%的賭注上,然後還自認為「有選擇」

這個真的就是被將軍了還不知道,還自認為有機會,太傻了

這個時候,不要好高騖遠的看那些100倍報酬的東西,而是要好好去做那些只有1.1倍報酬,但勝率95%的東西,因為很穩,所以可以一直複製,讓自己走向正向循環

而這些東西沒有其他,就是落實在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也就是在你能力圈以內的事物

所以當你開始在盤算,你想要用下很大的籌碼去換一個超高報酬的東西,那代表你走錯方向了,要重頭來過了


5.強者能跪,弱者不能跪


自信心是最貴的

在EP???一集中,Joe提到有些業務在做Hard Sales時會用激將法,例如說:「你連一天10塊錢都拿不出來嗎?也太沒野心了吧」,這樣的銷售方法對於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年輕人很有用,因為年輕人會很想要「證明自己」

但對於一些自信足夠的大人來說,這樣的方法是沒有用的,因為已經有足夠的自信,就不會被激到。

相對來說,我們平常就需要去建立自信,至少要在某些領域上建立足夠的自信,才不會被別人激到的時候,就真的傻傻的想要「證明自己」

在生活中,也盡量避免在做決策時是為了想要「證明自己」,因為這通常都是糟糕的決策

像是創業就是,通常為了「證明自己」而創的業,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會失去理性,創業不是要證明自己,而是要找到機會,滿足市場的需求,重點更多的是市場需要什麼,而不是你想要做什麼。

放下身段聆聽市場,才會是好的決策


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不要只是說說,身體力行好好做決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