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整理書包真的是個好習慣

保存好你明日早晨的戰鬥力!

睡前整理書包真的是個好習慣
Photo by Baguette Knight / Unsplash

我記得我國小到高中時,睡覺前都會把隔天上學的書包給整理好,以前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只覺得這樣整理還蠻順手的。

等到上大學以後,這個習慣就被我給荒廢掉了,大學的時候晚上很常熬夜打game吃宵夜,隔天的課總是匆匆忙忙的跑去上,進醫院也差不多,雖然沒有到熬夜,但很常睡前就會「懶得整理」明天出門要用的包包,想說等明天早上起床再整理就好。

但最近我在讀《你該管理的是能量,而不是時間》這本時,又把一些概念連結到之前讀的《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以後,我驚覺睡前整理書包其實是個非常好的生產力習慣,只是出社會工作以後,被我給忽略掉了。


早上一小時>晚上一小時


首先是我在讀了《你該管理的是能量,而不是時間》以後,我就開始試著紀錄自己一整天的能量狀況。

我發現我自己其實是晨型人,早上七點半吃完早餐稍微走動以後,生產力會在八點到十點半達到高峰。十點半以後因為會感到肚子餓,生產力開始逐漸下降,即便吃完午餐,生產力還是無法回到早上的高峰狀態,然後隨著時間緩慢下降,一直到晚上11點以後,幾乎就沒有能量生產力了,這時候就很容易分心,會想要躺床耍耍廢。

所以同樣是一個小時,早上8點到9點,跟晚上11點到12點,是非常不等值的,我在這兩個時間的生產力大概相差3~5倍


將複雜專案切成小任務


再來是《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裡面寫的,一項工作或一個專案,其實可以切割成很多小部位和前置作業。

就像煮一道菜一樣,例如說煮馬鈴薯燉肉,前置作業就會有採買食材、洗切食材等等,這些都用好後,才會進入到最核心的燉煮作業。

然後像我現在最頭大的寫論文的工作,其實在真的開始寫的工作之前,還有很多前置作業可以做,像是閱讀文獻、整理筆記等等。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裡面寫的意思就是,要試著分解工作,然後一小步、一小步的把工作推進。


一個動作,兩種效用


然後以上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其實就是「睡覺前整理書包」

為什麼呢?因為對於學生來說,最核心的任務就是白天在學校專心上課吸收知識。而次要、前置的任務就是整理好學習的素材,把課本、文具給準備好。

透過「睡覺前整理書包」,就是讓自己在低效率、低能量的時間去處理這些前置任務,把早上的專注力、戰鬥力完整保留給核心任務,才不會一大早就在整理書包的過程中,無形消耗掉最寶貴的專注力能量。


實作


把握好這個概念以後,我就開始運用到工作中,就我目前工作來說,其中最大的專案項目就是寫論文,之前因為在弄出租房的事情整個被我擱置,最近重啟就花了一些能量。

然後最近在用論文就發現,我在晚上的效率真的很低,推進核心任務的速度非常緩慢。

我發現「逼著自己晚上寫論文」實在是一個非常容易failure的策略,常常寫個一兩句,甚至都還沒有開始寫,就開始逛其他網頁了。

所以我就改變策略,晚上在處理論文的時候,只做一些前置任務,像是把早上寫的文句整理好,新找的文獻歸檔好,準備投稿資料、排版等等一些比較無腦的事情。我發現這些任務我做起來幾乎毫不費力,而且很容易就可以一項接著一項做下去。

而最核心的寫作任務,我就拉到白天的空檔去做,哪怕只有十分鐘、二十分鐘的小空檔,我都拿來寫作,拿來衝核心任務的進度。結果效果非常的好,早上雖然臨床工作比較忙,但那些空檔時間我的戰鬥力還是很好的,抓起來利用也是可以有一定的產出。

這個感覺就像是打電動,晚上累的時候就打打小怪、累積素材、做藥水、配好裝備,然後等白天狀態好再來打大Boss。

其實這些做法小時候就知道了,只是開始工作後,沒有意識到工作和產出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要把任務依照難易程度,分配到適合處理的時間。

這就是最近體悟到的生產力法則:「睡覺前好好整理書包」

比較宅一點的說法就是:

晚上清掉小怪,白天就有體力打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