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與敵人

親近愛你的,遠離不愛你的

大罷免失敗以後,網路上出現很多的評論文章,其中讓我最有感的就是劉仲敬寫的一個段子,原文我忘記了,但大致上是說

你要永遠確保,支持你的比沉默的獲得更多好處,沉默的比反對你的獲得更多好處

你要這樣做,才會持續有人支持,但如果你反過來做,就會流失支持者。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這個概念很反直覺,但卻是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理,以下分享我自己體悟到的,以及回過頭來看這個局。

工作上的敵人與盟友

開始當主治醫師後,對工作的決定權就上升了,開始能夠決定要接什麼業務,要放掉什麼業務。

而這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你的精力、體力、時間是有限的,你要如何把這有限的生產力分配出去?

你要把生產力分給一直凹你,薪水又低的業務,還是分給好配合,薪水又高的業務?

當然這不是一刀兩斷,是一個光譜,當透過你自己去權衡,你一定可以排出一個光譜,最左邊是最棒的,最右邊是最差的。

過去我的想法會是,我要把每項業務都做好,就算是最累最凹的業務我也要做到100分,但這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是把精力投注在那些好的業務,爛的業務就做到60分就好,甚至就是直接放推。

我大概V1的時候就是採取樣樣都要顧好的模式,我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業務ˋ,搞得自己很累,然後薪水也不好

V2以後我就採取把精力給配合者的模式,我只做好配合、願意尊重我時間的業務,結果做起來更輕鬆,薪水也更好了。


再來就是人員的去留,這也是我在上完大人學的中階主管課程後學到的概念。

課堂上的講師君婷老師就有提到,如果有員工要離職,就讓他去吧,她是絕對不會慰留的,因為這會損及當下團隊的士氣。

我覺得這個mindset真的是點醒我,當主管的話,你要focus的是一整個團隊,而不是把重心都放在那個要離開的人,不要讓團隊成員覺得「離開團隊反而過得更好」

過去我真的遇到同事要離職,就會很不捨,想說要表達一些心意之類的,但現在我就是把重心放在當前的工作,和目前同事合作的專案上,至於要離職的同事,就淡淡的就好了,也沒有太多情緒。

這樣操作以後,我就覺得其實也蠻好的,不用太多的情緒勞動。


自媒體上的敵人與盟友


相對工作上劃分敵人與盟友,我覺得在經營自媒體上體驗是更強烈的。

像我一開始做吉他頻道的時候,基本上會遇到的都是認同自己的觀眾,那個時候是最愉快的時候,但隨著頻道開始擴張出圈,就會遇到很多持不同意見的人,甚至有人會開始跑出來diss你。

老實講那是我覺得最混亂最痛苦的時候,我會想要站在一個絕對正確,不會被diss的制高點,但不管怎樣,都還是會被diss,然後當你有一天真的站上去了,卻發現大家都已經散了。

我相信有在經營自媒體的一定都體會過這段歷程。

然後解法真的不是尋求不被diss,而是去和那些挺你的人站在一起,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他們身上。

目前我的吉他頻道算是先停更了,但是在這個部落格我就是維持這樣新的模式,只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人身上。

這裡沒有留言區,但讀者想要討論可以寫信來討論,像我之前就有收到一封信來詢問卡片盒筆記法,信寫的很認真,我也回信回得很認真,我認為這樣的交流方式是更棒更有價值的。


家庭上的敵人與盟友


在家庭中,用敵人與盟友可能有點誇張,但家人很多,特別是結婚後又有雙方的家人,難免會有些人相處起來是比較融洽,有些人就是比較凹、比較喜歡情緒勒索的。

過去還沒有自己成家,沒有什麼選擇,就是只能討好每個人,但是自己住以後,其實就可以掌握好一個原則,相處愉快的就多見面,愛亂講話不給面子的,就少見面。

一開始我也會害怕這樣做會不會怎樣,但發現真的也沒怎樣,而且自己其實過得更開心,少掉更多情緒勞動


政治上的敵人與盟友

以上是我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對應到劉仲敬所寫的段子,確實都是成立的。

回過頭來看大罷免這一局,其實台派不爽的就是人家在街頭衝鋒陷陣,在社群媒體上邁力開講,但執政黨卻沒什麼實質的幫忙,就在一旁看戲一樣,然後輸了也不願意出來坦。這樣誰要出來挺你?下一場選舉要怎麼選?

厲害一點的話,就直接開條件,罷免成功的罷團,直接延攬進來選議員,這樣絕對有人會挺的。

政治本來就是利益的分配,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對你的支持度也是有異的,本來就不會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要依照圈層去分配資源,這樣才會鞏固整個體系,而不是講一些高大上的東西要別人無條件支持。最後你站在高大上的制高點,但大家也早就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