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6個關鍵字

寫完我自己也很意想不到

最近在看李洛克的書《個人品牌獲利》 ,看到書中有一些練習,其中一個就是設定自己的關鍵字,我覺得這個很有趣,想說與其在腦袋空想,不如就寫下來,以下是我目前想到的幾個關鍵字:

醫師

我的正職是一位家醫科醫師,小時候對於醫師這個職業其實沒有太多想法,反正就是考試分數到了,就依照爸媽的建議去填志願。

大學唸醫學系的時候其實有點排斥,因為看新聞覺得未來出路堪憂,工時超長又無法兼顧家庭,曾經一度想不開想去當外科醫師,好在選科時頭腦又清醒,選擇了可以兼顧工作和生活的家醫科醫師。

對我來說,當上主治醫師才是醫師生涯的真正開始,因為我能夠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風格的醫師,而不只是照著課綱、照著訓練計畫去成長。

生產力

從大學時期,我就很熱衷生產力和知識管理,也就是如何有效的存儲和運用知識。

因為醫學系要念的書真的很多,寫了一堆筆記,但考試前又沒有辦法很好的整合起來,考試後這些筆記又變成廢物不會再看,讓我非常氣餒。

直到Evernote出現以後,我開始學習數位筆記,後續用了Notion、Heptabase,也研究了PARA method,還有克復拖延、增加生產力的技巧。

慢慢地對我來說,生產力真正追求的是如何在混亂雜亂的資訊生活中理出頭緒,讓自己能穩定朝設定的目標前進。

吉他

我在大學時參加吉他社,從18歲開始學習吉他,參加了許多比賽,然後在畢業後還是有持續在彈奏,而且為了維持自己彈奏的興趣,還弄了一個專門在講吉他的YouTube頻道

對我來說,吉他是一個帶來歡樂,讓我和別人建立連結的奇妙樂器,我因為吉他認識很多喜好音樂的朋友,也體驗到許多音樂的樂趣。

YouTuber

我從2017年開始經營YouTube,那個時候YouTube在台灣還是起步時期,YouTuber並不多,而且官方也願意辦活動砸資源給我們這些在YouTube上開荒的創作者。

對我來說,YouTuber代表的是一種拼搏精神,能夠在一片荒蕪的大地耕耘出果園的勇敢精神,遇到問題就自行解決的強大能力。

從0到10萬訂閱,就是見證著這段奇妙旅程。

生活美學

如果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是我一直有意識在追尋的目標。

大概是大學時常去逛誠品信義店的關係,每次去逛我都會逛的很仔細,除了一樓的精品服飾和珠寶外,每一層樓我都會認真的逛,去感受那些美好物品所帶來的感受。

我很喜歡買一些看起來做作,但背後其實是在傳達一種美好生活理念的書籍,像是Kinfolk系列、The Monocole Book系列。隨著居住處的佈置自由度逐漸上升,我也看了很多居家佈置的書籍。

對我來說,生活可以過得很美很優雅,從容不迫但又充滿意義,由內而外,再由外而內的過程。

商業

我出生在公務人員家庭,爸爸又是客家人,從小家裡對金錢的看法就是省吃儉用、商人是邪惡的、金錢使人變壞之類的觀念。

大學從南部到台北讀書,第一餐就被台北的物價給嚇到,本來在南部可以吃到一個雞腿便當的價錢,在台北只能吃一碗米台目,大學時候我就是拼命的記帳,拼命的省吃儉用,但卻完全存不到什麼錢。

因此我就對商業非常有興趣,因為你看社會上,有錢人幾乎都是商人,我認為並不是他們邪惡,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商業」。一開始我買了很多理財的書籍,然後一直到我在經營YouTube時做出自己的最小可行性產品,當我第一次賣出產品在市場上賺到錢之後,我就覺得商業真的是太美妙了。


以上這個關鍵字是我目前想到的,依照書中提到的,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思考,聽到別人這樣自我介紹時,會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 醫師:專業、人文關懷、和善有愛心的人
  • 生產力:做事情有效率有條理、行動派的人
  • 吉他:生活很有情調、情感豐沛的人
  • YouTuber:具有影嚮力,很有創意的人
  • 生活美學:對生活講究、細節挑惕在乎、很有堅持的人
  • 商業:關心趨勢、腦筋動很快、思考靈活的人

最後我決定選出的四個關鍵字是:

💡
醫師、生產力、生活美學、商業

有了這四個關鍵字以後,我對我目前的部落格名稱又了新的想法,本來叫做「Wen的生產力實驗室」,這個名字有點硬,直接改成「醫師的生產力美學」這個就很有梗,但我想改成「Wen的生產力美學」,把兩個很有衝突感的字留下來,生產力和美學非常的對撞,但確實也是我一直在追尋的東西,我想成當一名醫師,但不想賠上生活,我想追求生產力,但不能放棄美感。

但想一想,直接改還是太突兀了,就用副標的方式呈現吧!

Wen的生產力實驗室 — 用美學的方式追求生產力